400-111-0518

出口退税怎么计算出来的1111



<p><strong>举例说明:</strong></p><p>假如C为国家规定实行先征后退原则的出口,他把这批货物加工后出口,出口FOB价为300(已折成人民币)(不含税),此时他要交纳的增值税为</p><p>销项税额=销售额×税率=300X17%=51</p><p>应纳税额=当期销项税额-当期进项税额=51-34(B已交)=17(C在将货物出口后应交给税务局的税额)</p><p>出口后可以获得退税额为(假设退税率为17%)</p><p style="text-align: center;"><img src="https://stark-attachment.pxo.cn/file/202304/202304211608350118499.jpg" title="" alt="202304211608350118499.jpg"/></p><p>应退税额=FOB价X退税率=300X17%=51</p><p>此时C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润为</p><p>成本=进价+所交增值税=234+17=251</p><p>收入=卖价+所退增值税=300+51=351</p><p>利润=收入-成本=351-251=100</p><p>如果退税率为15%则</p><p>应退税额=FOB价X退税率=300X15%=45</p><p>此时C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润为</p><p>成本=进价+所交增值税=234+17=251</p><p>收入=卖价+所退增值税=300+45=345</p><p>利润=收入-成本=345-251=94 比上面少了6元的利润。这6元就叫做不可抵扣额,应用公式也可得出这个结果。</p><p>当期不可抵扣额=FOB价X外汇牌价X(增值税税率-退税率)=300X(17%-15%)=6</p><p>假设C为则根据国家规定,实行“免,抵,退”原则出口,加工后自己出口,出口FOB价300(已折成人民币)(不含税)。本来要向上述那样先交纳增值税如下</p><p>销项税额=销售额×税率=300X17%=51</p><p>应纳税额=当期销项税额-当期进项税额=51-34(B已交)=17(C在将货物出口后应交给税务局的税额)</p><p>但根据“免,抵,退”中的“免”,出口的最后一道增值环节免征增值税,所以不用交纳这17元增值税。</p><p>货物出口后,C依法向税务机关退税,根据“免,抵,退”中的“抵”,</p><p>假如退税税率为17%,C可以抵扣的税额为34(前面环节所交的增值税),而不是51,因为最后一道环节的17元没有交,根据“不交不退”原则,这17不给予退。这34元就是C实得的退税额,</p><p>此时C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润为</p><p>成本=进价=234(此时没有交17元的增值税)</p><p>收入=卖价+所退增值税=300+34=334</p><p>利润=收入-成本=334-234=100</p><p>假如退税税率为15%,此时要先算出不予抵扣额</p><p>当期不可抵扣额=FOB价X外汇牌价X(增值税税率-退税率)=300X(17%-15%)=6</p><p>此时C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润为</p><p>成本=进价=234(此时没有交17元的增值税)</p><p>收入=卖价+所退增值税=300+34=334</p><p>利润=收入-成本-不予抵扣额=334-234-6=94</p><p>大家可以看出,其实不予抵扣额就是当退税税率小于增值税税率时产生的差额。</p><p>根据MAX的提醒补充:</p><p>外贸公司退税使用这个公式:应退税额=购迸货物的进项金额×退税率,而不是前述的“先征后退”或“免,抵,退”那么复杂的公式。</p><p>出口工厂和外贸最终的退税额有可能不同,也有可能不同,举例说明如下</p><p>C是外贸公司,它购进是234,出口也是234(不加价),则套用这个公式的结果是</p><p>应退税额=购迸货物的进项金额×退税率=200X17%=34</p><p>使用“先征后退”公式计算如下</p><p>销项税额=销售额×税率=200X17%=34</p><p>应纳税额=当期销项税额-当期进项税额=34-34(B已交)=0(C在将货物出口后应交给税务局的税额)</p><p>出口后可以获得退税额为(假设退税率为17%)</p><p>应退税额=FOB价X退税率=200X17%=34(与上述方法结果相同)</p><p>但此时如果加价且退税率为15%的话,结果就不同,</p><p>C是外贸公司,它以234购进,以300出口,套用公式为</p><p>应退税额=购迸货物的进项金额×退税率=200X15%=30</p><p>使用先征后退公式计算为</p><p>销项税额=销售额×税率=300X17%=51</p><p>应纳税额=当期销项税额-当期进项税额=51-34(B已交)=17(C在将货物出口后应交给税务局的税额)</p><p>出口后可以获得退税额为(假设退税率为15%)</p><p>应退税额=FOB价X退税率=300X15%=45</p><p>实际得到45-17=28(&lt;30),结果不同了,少收入2元,这两元其实就是最后一道环节产生增值(300-200=100)后的不予抵扣额=100X(17%-15%)=2。</p><p>所以无论实行“先征后退”还是“免,抵,退”,所得的结果是一样的,但是“先征后退”的缺点在于要先交纳增值税,而且要等到下一年度才能把所有的增值税退回,而“免,抵,退”则可以每个月从内销应缴税额中扣除,不存在退不回来和挤占流动资金的问题。</p><p><br/></p><p>继续套用上面的例子,假如C为国家规定实行先征后退原则的出口,他把这批货物加工后出口,出口FOB价为300(已折成人民币)(不含税),此时他要交纳的增值税为</p><p>销项税额=销售额×税率=300X17%=51</p><p>应纳税额=当期销项税额-当期进项税额=51-34(B已交)=17(C在将货物出口后应交给税务局的税额)</p><p>出口后可以获得退税额为(假设退税率为17%)</p><p>应退税额=FOB价X退税率=300X17%=51</p><p>此时C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润为</p><p>成本=进价+所交增值税=234+17=251</p><p>收入=卖价+所退增值税=300+51=351</p><p>利润=收入-成本=351-251=100</p><p>如果退税率为15%则</p><p>应退税额=FOB价X退税率=300X15%=45</p><p>此时C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润为</p><p>成本=进价+所交增值税=234+17=251</p><p>收入=卖价+所退增值税=300+45=345</p><p>利润=收入-成本=345-251=94 比上面少了6元的利润。这6元就叫做不可抵扣额,应用公式也可得出这个结果。</p><p>当期不可抵扣额=FOB价X外汇牌价X(增值税税率-退税率)=300X(17%-15%)=6</p><p>假设C为则根据国家规定,实行“免,抵,退”原则出口,加工后自己出口,出口FOB价300(已折成人民币)(不含税)。本来要向上述那样先交纳增值税如下</p><p>销项税额=销售额×税率=300X17%=51</p><p>应纳税额=当期销项税额-当期进项税额=51-34(B已交)=17(C在将货物出口后应交给税务局的税额)</p><p>但根据“免,抵,退”中的“免”,出口的最后一道增值环节免征增值税,所以不用交纳这17元增值税。</p><p>货物出口后,C依法向税务机关退税,根据“免,抵,退”中的“抵”,</p><p>假如退税税率为17%,C可以抵扣的税额为34(前面环节所交的增值税),而不是51,因为最后一道环节的17元没有交,根据“不交不退”原则,这17不给予退。这34元就是C实得的退税额,</p><p>此时C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润为</p><p>成本=进价=234(此时没有交17元的增值税)</p><p>收入=卖价+所退增值税=300+34=334</p><p>利润=收入-成本=334-234=100</p><p>假如退税税率为15%,此时要先算出不予抵扣额</p><p>当期不可抵扣额=FOB价X外汇牌价X(增值税税率-退税率)=300X(17%-15%)=6</p><p>此时C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润为</p><p>成本=进价=234(此时没有交17元的增值税)</p><p>收入=卖价+所退增值税=300+34=334</p><p>利润=收入-成本-不予抵扣额=334-234-6=94</p><p>大家可以看出,其实不予抵扣额就是当退税税率小于增值税税率时产生的差额。</p><p>根据MAX的提醒补充:</p><p>外贸公司退税使用这个公式:应退税额=购迸货物的进项金额×退税率,而不是前述的“先征后退”或“免,抵,退”那么复杂的公式。</p><p>出口工厂和外贸最终的退税额有可能不同,也有可能不同,举例说明如下</p><p>C是外贸公司,它购进是234,出口也是234(不加价),则套用这个公式的结果是</p><p>应退税额=购迸货物的进项金额×退税率=200X17%=34</p><p>使用“先征后退”公式计算如下</p><p>销项税额=销售额×税率=200X17%=34</p><p>应纳税额=当期销项税额-当期进项税额=34-34(B已交)=0(C在将货物出口后应交给税务局的税额)</p><p>出口后可以获得退税额为(假设退税率为17%)</p><p>应退税额=FOB价X退税率=200X17%=34(与上述方法结果相同)</p><p>但此时如果加价且退税率为15%的话,结果就不同,</p><p>C是外贸公司,它以234购进,以300出口,套用公式为</p><p>应退税额=购迸货物的进项金额×退税率=200X15%=30</p><p>使用先征后退公式计算为</p><p>销项税额=销售额×税率=300X17%=51</p><p>应纳税额=当期销项税额-当期进项税额=51-34(B已交)=17(C在将货物出口后应交给税务局的税额)</p><p>出口后可以获得退税额为(假设退税率为15%)</p><p>应退税额=FOB价X退税率=300X15%=45</p><p>实际得到45-17=28(&lt;30),结果不同了,少收入2元,这两元其实就是最后一道环节产生增值(300-200=100)后的不予抵扣额=100X(17%-15%)=2。</p><p>所以无论实行“先征后退”还是“免,抵,退”,所得的结果是一样的,但是“先征后退”的缺点在于要先交纳增值税,而且要等到下一年度才能把所有的增值税退回,而“免,抵,退”则可以每个月从内销应缴税额中扣除,不存在退不回来和挤占流动资金的问题。</p>
新政系列课程推荐
快速解析国家财税最新政策 咨询热线:400-111-0518
  • 中国会计准则最新调整与实务应用

    个个击破变革真相:解析准则修订亮点,全面了解准则修订背后的深层原因

    把握准则动态:传递会计变化及发展趋势,保持fun88官方网站知识的时效性

    传授合规实务技巧:评估修订内容可能带来的实务影响,帮助fun88官方网站人员准确掌握fun88官方网站合规要求

    全面拓宽fun88官方网站视野:了解您所不熟知的fun88官方网站领域,切实提高fun88官方网站人员的职业素养

  • 金税三期下,房地产建筑业多税种涉税风险分析与应对
    【新政解析】 新政全面盘点解析,了解政策对房地产、 建安的影响
    【把握核心】 政策变化牵动税务处理变化,点面结合精细化管理
    【介绍方法】 注重上下游税负链,提供房地产、 建筑可思考操作的税务处理经验
    【防控风险】 提供风险管控的思路,提升防范税务风险的能力 
  • 年终税务年终税务安排及汇算清缴核心高风险事项把控

    【与时俱进】梳理2020年新政,迎战第二次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

    【运筹帷幄】预先自查涉税事项,明确责任与风险

    【紧扣实务】结合税务实务,让您了解所有常规纳税调整事项

    【征管视角】国地税合并后,知己知彼提前做好税务稽查应对准备


  • 税收新环境下的税务管理与筹划

    【第一手的信息】以最快的速度深度解析最新国家财税政策,打造灵活多样的税收筹划平台
    【高起点的筹划】站在战略的角度进行整体税务筹划,规避税务管理中的风险
    【前沿方法引入】从思维变化入手,解密税务筹划中的关键点,助力降低税务成本
    【丰富案例讲解】结合案例全面理解与掌握几大税种的合理筹划方法与政策应用技巧

索取税务新政系列课程开课安排表>>